查看原文
其他

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——那些缺乏爱的能力的父母

俞林鑫 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2022-11-03

几乎很少有人能否认,自己(特别是幼时的自己)渴望父母的爱。即使一个人信誓旦旦的认为自己并不需要父母的爱,很多时候只是自欺欺人,因为他害怕承认对父母有爱的需要,如果承认了,会让他不断体验到自己的弱小与无助,因为父母的爱他难以得到的东西。

我们不断发现的事实是,有些父母并不爱自己的孩子。不过,当孩子(或者周围人)指出这一点时,往往会遭到这些父母强烈的控诉,他们声称自己多么为孩子付出,并举出诸多的例子。这种过度激烈的情绪往往反映了他们内在的心虚,一个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是不会受到这种质疑的,即使偶尔被误解了,也不会有激烈的情绪,内在对孩子充实的爱并不需要去试图证明或掩饰什么。

父母的控诉,往往让孩子困惑,一方面确实感觉不到父母的爱,即使感觉到了,往往总觉得哪里不对劲(真正的爱不太会让对方有这种异样感),另一方面父母努力证明对孩子的爱,或多或少让孩子有些动摇,觉得可能是自己误解了父母(毕竟,不到万不得己,孩子是会不愿意承认父母不爱自己的)。

那些不爱孩子的父母会抛出诸多爱孩子的行为来证明自己,比如陪孩子学习,为了孩子调动了工作等等。其实,表面的行为并不能真正的说明问题,关键是行为背后的动机(比如朋友圈的点赞,有些是发自内心的赞赏,有些是出于友情的压力,有些只是为了显示存在感,有些是希望对方为自己点赞。每个表面的爱的行为下,都可能有两种动机,一种是利他的动机(真正为了孩子,希望孩子得到快乐或成长),另一种是利己的动机(为了自己的利益,或者为了缓解焦虑与内疚)。

比如,父母牺牲自己的时间陪孩子学习,为了孩子辞去工作在家辅导,从表面上看,都是为了孩子,但也可能潜藏着利己的动机。也许是担心孩子落后了让自己脸上无光,也许是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爸爸或好妈妈,或者是想通过孩子的优秀来填补自尊的缺失,或者是想跟孩子缠绕地很紧,以回避婚姻的不幸。当然,他们也确实存在对孩子的关心,比如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来,为了孩子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知识,很享受跟孩子相处的时光等等。

如果一个爱的行为主要出于利他的动机,那么这才是真正的爱(当然,或多或少会有些利己的动机)。如果一个爱的行为是出于利己的动机,那么这个行为其实并非真正的爱,只是以爱的名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那些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伤害(剥削了孩子),背后的原因即是如此。

所谓的父母不爱孩子,指的是在亲子关系中,大部分是利己的动机。在这样的关系里,孩子是父母满足自身需要的工具,这样的父母很少能够共情到孩子的需要,他们只渴望孩子来共情他们的需要。在这种压力下,孩子早早地成熟起来。那些早熟的孩子,往往会有一对不爱孩子的父母(当然,并非所有早熟的孩子都缺爱)。在王安石《伤仲永》中的仲永的父亲,就是这么一个不爱孩子的人,他只是把孩子作为赚钱工具的人,让有一定天赋的仲永最终沦落为凡人。

不光在与孩子的关系里,在与其他人的关系里,他们都只注重自己的需要,即使对别人需要的考虑也只是出于利己的动机,他们很少能够发展出自我牺牲的精神,为了另一个人牺牲自己的时间、精力、热情、金钱。当不得不做出这些牺牲时,往往会有大量的不满、抱怨、敌意。

为什么会有缺少爱的能力的人?有两种常见的情况,一是没有很好的被爱过,他们的父母也缺乏爱的能力。当一个人没有被好好地爱过时,他只想让别人来爱自己,以填补内在爱的缺失(有些人会以相反的方式,比如对孩子过多的爱,来替代的满足内心的需要)。另一种是溺爱,总是被过度的迁就、照顾、赞赏,或者拥有特权,这让他们缺乏对他人的体谅与理解,只想着继续重复幼时这种被特殊对待的关系。也许最糟糕的是溺爱与缺爱的混合(比如父亲很有剥削性,而母亲对孩子过度宠溺;或者,父母有时严重缺爱,有时又对孩子过度宠溺),会让心理的成长更为扭曲。

缺乏爱的能力的父母,会有很多手段让孩子臣服于自己,源源不断地得到孩子的爱。比如,不断地向孩子表达自己多么的不容易,为了孩子牺牲了多少,通过这种方式唤起孩子的内疚,让孩子为了缓解内疚而不断地为他们付出。或者以种种道德的或伦理的要求来约束孩子(道德或伦理往往是服务于父母的),孩子从小被道德化的说教所控制,心甘情愿地不断地为父母付出,在关系里迷失自己。

这些迷失自己的人也是痛苦的,他们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其他关系中得到补偿,比如在伴侣或亲子关系中(也无意识地运用一些方式,让对方为自己服务)。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,在各种关系中不断地被传承下去。

当一个孩子发现父母不爱他时,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感受?孤独、绝望、怨恨、自卑、害怕......父母是孩子的根,当根不能滋养茎叶时,后者有时会有一种枯竭的绝望和恐慌。不过,出于生存的本能,从好的一面来讲,反而能激发出孩子的斗志,轻装上阵,不断地锻炼自己。所以我们也能发现,那些幼时严重缺乏爱的人,有着相当良好的生存能力。

最后需要反驳一个观点,即认为“没有人在乎你,真正在乎你的只有你自己”。这种观点是错误的,如果事实真的如此,那么人类就是一个自我欺骗的物种,因为爱这个字眼是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的。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只看到了爱的行为下可能存在的利己的动机,否认利他的动机的存在。

爱是存在的,只要有人愿意为了你牺牲自己,为你付出,一定的迁就、包容和理解,这便是爱。在这样的关系里,利他的动机更多,剥削性的利己动机更少。当然,如果你一定要追求那种完全没有利己动机的爱,也许会让你失望了。不过,这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态度,背后恰恰反映了幼时爱的缺失,以至于发展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。一个有充足被爱经历的人,能够尊重与体谅对方有自己的需要,他们愿意在相互满足的关系里彼此滋养着,而不是一味地让对方为自己服务。

以上。

——

作者为网易新闻·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签约作者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